疫情防控中,如何缓解临床用血短缺?
进一步提升无偿献血的服务质量(健康焦点)
邱超奕 申少铁 罗国金
近日,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单联通大厦献血方舱内,无偿献血志愿者正在接受采血。本报记者 申少铁摄
献血者在北京站献血点咨询无偿献血情况。本报记者 申少铁摄
今年6月14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当天,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正式上线运行。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启用全国统一电子无偿献血证的通知》,要求各级卫健行政部门应当指导辖区内血站进一步提升无偿献血服务质量,依托电子《无偿献血证》建立“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为献血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献血活动是否安全?患者输血需求怎么保障?如何让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的部分无偿献血点和医院。
街头采血安全放心
献血者上车前要测体温、消毒,填写疫情征询表。献血时,采血人员也有严格防护,配备护目镜、隔离面屏等,献血具备安全条件
“您好,我过来献血。”
“好的,请出示健康码。”
日前,赖文杰趁着午休,来到北京市西城区西单联通大厦献血方舱门口。扫一扫健康码,测完体温,工作人员又让他填写了《献血者健康状况征询及知情同意》《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无偿献血征询表》等表格。
血液检查出结果后,赖文杰开始献血。虽然全程佩戴口罩,但能看出他很放松。“这次献了400毫升。”献完血,他压着手臂,与记者攀谈起来。他今年21岁,在附近餐厅上班,这是他近3年来第五次献血。“在医院有很多意外受伤的人和血液病患者,他们用血需求很大。我还年轻,想多献一点血,为社会做贡献。”赖文杰神情坚定。
西单联通大厦献血方舱组长赵春丽介绍,平时方舱每天的采血量在35袋左右(每袋200毫升),2月份献血量降低到个位数,4月份开始回升到每天约20袋。
“平时北京每天采血约1500袋,但今年2月份以来,每天采血才300多袋。”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最近北京各医院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减少,每天约为700袋,缺口300多袋。
记者来到北京站献血点,该献血点组长赵伟正在介绍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查询流程:“电子无偿献血证上线了,您可以回家查询。”刚献完血的志愿者张帆打开手机微信,很快就找到了电子献血证小程序。“以后如果要出示献血证,不用随身带纸质证件,手机一查就行,非常方便。”他说。
19岁的张帆是河南人,他本打算买票回老家,但因故取消了。在火车站退完票,他看到无偿献血横幅,就走了过去。“第一次献血有点紧张,但我献出的血能救人,值得!”
献完血,护士对采血工具、座椅等进行全面消毒。“做好消毒既是对献血者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赵伟说。疫情防控期间,他和同事全程戴口罩、手套,方舱内还配置了一台大型紫外线消毒机。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门广场上,也常年停靠着无偿献血大巴车。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当天,这里的献血者排起长队。“疫情尚未解除,有人担心献血可能被感染,其实我们的防控措施很仔细。”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技师吴璇说,“献血者上车前要测体温、消毒,还要填写疫情征询表。献血时,采血人员也有严格防护,配备护目镜、隔离面屏等,因此献血具备安全条件。”
“北京市70%以上的血液来自各街头采血点。”刘江透露,今年的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收效很好,在北京站献血点,当天就接待180多名献血者,采集了253袋血液。为方便大家就近便利献血,北京市血液中心还进一步优化布局,增加采血点数量,适当延长热门采血点的运行时间。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献血?刘江认为,有些城市对献血者乘坐公交有优惠,还有人提出让献血者享受优先挂号问诊等便利,这些激励举措值得借鉴推广。
无偿献血利人利己
参加献血可以给自己来一次快速体检,能排查乙肝病毒、转氨酶、贫血等。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也可以优先获得
血液采集之后,如何输到所需患者的体内?日前,记者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在血液病科,住院病房里主要住着两类患者:85%—90%是血癌患者,包括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10%—15%是重症骨髓衰竭患者。
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医学部主任刘代红介绍,对血癌患者来说,他们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化疗,会损耗自身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只有输入别人的成分血,才能维持对癌症的有效治疗;对于骨髓衰竭患者来说,他们失去了造血能力,就更需要靠输血来补充。此外,患者做完骨髓移植后,也需要输血度过造血恢复期。因此,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输血的作用不可替代。
刘淳煦是一名血癌患者。“一年多前,突然晚上8点多就困得不行。”如此持续3个月,体力越来越差,还发起低烧,到医院一查,竟然得了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种病需要做骨髓移植,在这之前,刘淳煦接受了两个疗程的化疗。大剂量的化疗药杀死了他体内大量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光是第一个疗程,他就输了4袋红细胞、两袋血小板。“今天输血,明天指标又掉下来,就这样要一直输,否则没法坚持完成化疗。”
28岁的李玲也不幸患上此病。她化疗时血小板极低,很容易导致出血。有一次她流血不止,险些危及性命,经过输血治疗才救过来。
从2003年起,吕忻就被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0多年间,他的血小板一直很低。“正常人血小板数值为100—300,而我只有9,正常人血红蛋白至少每升110克,我只有每升40克。”吕忻说,因为长期贫血,他稍微一动就心率加快,脏器功能也被损伤。为了活命,每半个月就要输2—3袋血小板。
如今,吕忻做了骨髓移植,还需要定期输入红细胞和血小板。“感谢献血的好心人,输血治疗后我有了体力,走路也不喘了。如果没有人献血,我们很难活下来。”
医院ICU的血液需求也很大。据统计,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只占全院的不到0.5%,用血量却达到全院的4.5%。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康红军说,ICU主要有3种情况需要用血:一是通过输血来纠正创伤、感染、营养缺乏等导致的贫血;二是有些重症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需要新鲜冰冻血浆等改善凝血功能;三是中毒患者、肝功能衰竭患者等需要做血浆置换,清除毒素。
血液对降低外科手术死亡率也至关重要。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刘荣说,除了手术中用血,术前和术后也经常要用血。比如,术前有些患者肿瘤破裂需要输血;肿瘤手术后有出血,也经常需要输血。
“有人觉得献血有害健康,会导致贫血,甚至会得传染病,这是错误观念。”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主任汪德清说,科学实验证明,正常人参与无偿献血反而对身体有益。献血过程中能释放铁离子,人体内铁离子过多,更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献血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献血还可以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对健康有益。
赵伟介绍,参加献血还可以给自己来一次快速体检,排查乙肝病毒、转氨酶、贫血等。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也可以优先获得。献血并不会对正常人身体造成危害,献血者献出了爱心,帮助了他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多措并举科学用血
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和自体血回输技术,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异体血用血需求
为了缓解血液紧张,各级医疗机构一方面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另一方面加强血液管理,提高利用效率。
“我们结合近3年用血数据和疫情防控医疗工作特点,加强医疗机构血液库存预警调控,测算疫情防控期间各医疗机构的用血合理数量,确定每周供应红细胞3500单位的保障目标。依靠街头随机采血、团体计划献血和兄弟省份少量的血液调剂,基本能够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的用血需求。”刘江说。
“从前我们科室被称作血库,后来改叫输血科,如今更名为输血医学科。改名的背后,是科室专业力量的提升和管理职能的拓展。现在我们已深度参与临床指导用血,开展输血治疗,并对医院用血进行精细化管控。”汪德清说。
“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要输先输自体血”,这是输血管理的原则之一。汪德清解释,这首先是因为输异体血可能存在排异等数十种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为了缓解用血紧张。医院对手术患者尽量用自体血输血,术前先采集,术中、术后再回输,目前这种方式已占到手术输血患者的30%。
为了科学用血,输血医学科还研发了一套智能用血管理系统,能够监测各科室医生用血数据和患者需血情况。目前该系统已在20多家医院安装和使用。
“点开系统,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科室、医生乃至不同手术的用血记录,还能评估患者的合理用血量,我们会每月形成一份智能报表,用数据说话,提醒临床医生避免不合理用血。”汪德清认为,只有科学用血,才能帮助更多急需用血的患者。
“血癌患者积极治疗的周期长达1年半,我们这里4个病房,其中3个都是‘用血大户’,每天要消耗5—10个单位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刘代红介绍,“输血医学科会定期召集各科室开会,对用血量、自体血使用比例等进行回顾分析,摘出典型案例详细讲解,这对减少血液浪费很有帮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表示,近年来,医疗机构对临床合理用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强临床用血培训、评价、监督、管理和考核,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和自体血回输技术,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异体血用血需求,在提高输血安全的同时,也节约了血液资源,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本文网址:http://dodogz.com/news/1061009.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网友评价
来自甘肃省临夏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八方点赞!
来自山东省泰安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支持小编
来自青海省西宁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不同意
来自浙江省平湖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飘过
来自山东省济宁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已珍藏
2023-07-25
2023-02-27
2023-02-27
2023-02-26
2023-02-26